北京市檔案館是負責保存、整理和研究北京歷史的重要機構。館藏豐富,包括大量的檔案資料、照片、文獻以及實物證據等。這些檔案資料涵蓋了從古代到現(xiàn)代各個時期,為研究北京的歷史發(fā)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。北京市檔案館還積極開展檔案數(shù)字化工作,將傳統(tǒng)紙質檔案轉化為電子形式,方便公眾查閱和使用,同時也為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。

北京市檔案館介紹資料
北京市檔案館是一個省級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,承擔著北京市國家檔案資源的收集、保管、利用的重要職責。以下是關于北京市檔案館的一些詳細介紹。
基本信息
北京市檔案館是全市的檔案安全保管基地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檔案利用服務中心、電子檔案備份管理中心、政府信息公開查閱中心。該館在2019年6月9日正式啟用了位于朝陽區(qū)南磨房路31號的新館,建筑面積達到11.5萬平方米。新館內部設計按照“五位一體”功能定位科學布局,集接收征集、保管保護、查閱利用、展覽陳列、史料研究等諸多功能于一體。
館藏特色
北京市檔案館的館藏豐富,數(shù)量龐大,特色鮮明。截至2022年底,館藏檔案達到了279.4萬卷(冊)件,排架長度20.2公里,歷史跨度長達近500年。館藏檔案有三大特色:
- 民國檔案:98萬卷(冊)民國檔案齊全完整,記錄了民國時期北京(平)發(fā)展演變和社會變遷,是研究20世紀北京(平)及中國近代城市發(fā)展史不可或缺的歷史憑證。
- 奧運檔案:保存有北京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檔案,館藏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檔案是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中存留最完整、最齊全、最系統(tǒng)的奧運檔案。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后,北京成為全球首個“雙奧之城”,北京市檔案館也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雙奧之館”。
- 重大活動、重要事件檔案:APEC會議、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合作高峰論壇、中非合作論壇、國慶、黨慶、疫情防控等重要檔案均已接收進館。
服務與活動
北京市檔案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及時了解公眾的檔案信息需求,簡化優(yōu)化查檔利用流程,開展民生檔案跨地區(qū)跨館際跨部門的查詢利用。該館還接入了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,面向全國開展檔案利用服務工作。此外,依托館藏檔案,相繼出版了多部編研成果,為開展黨史、國史、軍史等學術研究和“四史”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素材。檔案館還推出了多個主題展覽,如“檔案見證北京”、“播火--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”、“中國檔案珍品展”、“我們的奧運”、“首都城市建設十年映像”等,成為在京黨政機關、企事業(yè)單位、學校和社會公眾開展“四史”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數(shù)字化建設
近年來,北京市檔案館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。截至到2008年年底,已經有近80萬條記錄以及180萬頁檔案原文可以在網上檢索、閱覽,已數(shù)字化紙制檔案88余萬卷,共計2700余萬頁,約占館藏紙制檔案的47.43%,完成了全部聲像檔案的數(shù)字化。
地址與聯(lián)系方式
北京市檔案館的辦公地址為北京市豐臺區(qū)蒲黃榆路42號。如果您對他們的產品、技術或服務有興趣,可以隨時撥打聯(lián)系電話進行咨詢。
結語
北京市檔案館不僅是一個檔案保管的場所,更是社會各方面獲取知識信息的寶庫。通過豐富的館藏和多樣化的服務,該館在檔案保護、研究和利用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




北京市檔案館館藏珍品一覽
北京市檔案館數(shù)字資源訪問指南
北京市檔案館參與的重大活動
北京市檔案館的社會教育功能